Café de Poète

AvatarJeter, le poète de CANCER. a personal Website creator since 1996, always looking for the best way of designing.

你能夠拒絕Facebook嗎?(上)


「你能夠拒絕Facebook嗎?」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有一個朋友在半年或是更早以前就從Facebook退出了,而且沒有回流過,看起來Facebook對他的生活似乎沒有造成重大影響。我也想過思考像這樣的問題是不是過於流俗且杞人憂天了一點,就好像台北市一直不停往上漲的房價,人們總是巴望著有泡沫化的一天來臨,然而房價泡沫這件事本身就像都市傳說一樣,誰也不知道那一天什麼時候會來臨(或是否真的會來臨)。

事實上在我的周遭不把Facebook當作日常生活一部份的人也不少,但是更多的是總是關注著Facebook上來自好友塗鴉牆的最新動態,曾經發表「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調查」研究報告的香港突破機構,其發展部經理陳競存指出,Facebook漸趨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並表示:「現在還說Facebook令人上癮、沉迷已經out了!這已不合時宜。」誠然我能理解他的說法是以未來社交趨勢走向為主所做出的判斷,但是事實上Facebook真的不存在成癮的可能性了嗎?依賴Facebook作為主要社交網路媒介真的沒有問題嗎?陳競存認為Facebook提供了能夠辨識真實身份的機制,讓原本存在許多虛擬身份的網路社交逐漸走向真實,然而這並不代表Facebook沒有虛擬身份的問題,有些使用者的好友名單上可能有八成以上都是現實生活中可能完全沒有打過照面的人,而那些人就是從你可能認識的人清單中被你找到或是找到你的,當我們無法確認是否真的曾經與對方打過照面的時候,能夠判斷的薄弱依據就是彼此間是否有共同好友,Facebook這個社交平台可以說完全實現了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說法,但是要製造這樣的一個鍊結關係其實是很容易的,Facebook其實就像老鼠會,總會有一些人擁有無數的下線,他們可能是沈迷於Facebook小遊戲的人(Facebook上的遊戲往往採用邀請好友加入的機制來提供獎勵,有的遊戲則是好友越多越有利,因此造就了一些專門進行遊戲而非社交的幽靈帳號),也可能是大頭貼顯示為美型男或正妹的使用者(至於到底是不是本人世界上只有三個人知道,一個是使用者本人,一個是張友驊,還有一個我不能說),光是這兩大宗使用者就已經讓Facebook的社交關係變得撲朔迷離了,更別說還有許多蠢蠢欲動想要透過Facebook進行傳銷的使用者。

Facebook的通知功能(或說推播)是使用者之間主要的互動方式,一旦你的朋友、粉絲專頁越多,如果不加以過濾的話,那一直不斷往上提昇的紅底白字數字讓你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去確認來自好友的回應,以及永遠不會歸零的最新動態。我不禁想問這究竟是被稱為黏著性,亦或是成癮性呢?

在《社群網戰》(Social Network)這部以Facebook創辦人馬克.左克柏(Mark Zuckerberg)為主角的半自傳性電影中,Facebook的財務長艾德華多.沙佛林(Eduardo Saverin)面對醋勁極大的華裔女友,被追問到為何在Facebook上的感情狀態為單身,他困窘的回答說他並不知道要如何更改感情狀態,而他的女友高聲地反問:「你這是在唬弄我嗎?你要我相信Facebook的財務長不會更改他的感情狀態?」看到這兒我不禁大笑,因為這活脫脫就是《南方公園》(South Park)以Facebook為主題的劇集中屎蛋(Stan Marsh)所遇到的問題翻版,Facebook到底是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亦或是使用者將Facebook的社交關係與日常生活搞混了呢?

0 意見: